财经界
主办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际刊号:1009-2781
国内刊号:11-4098/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0780 人次
 
    本刊论文
提高自体游离脂肪移植成活率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Illouz、Chajchir等[1]学者提出将通过脂肪抽吸技术所获得的纯化颗粒用注射器注射修复人体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即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由于自体脂肪移植具有获取方便,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填充后充盈外形好,成本相对低廉等多项优点,且不存在异体填充物或者移植物可能引发的排异反应等潜在的风险,已广泛用于软组织填充并且取得了一致的认可。成为了临床最常用的软组织填充物。然而戚可名研究团队[2]指出颗粒脂肪移植后存活率低于60%;Ersek[3]研究也表明脂肪移植后吸收率在20~90%。脂肪组织移植吸收率高的问题,被文献广泛报道,制约着技术的广泛临床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探索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改进其修复效果,积极开展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近年来,综述如下。

  1.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

  1.1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概念:Illouz等[1]提出来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概念:通过抽吸技术所得到的脂肪不再是一块完整的组织,而是彼此分离的脂肪细胞,尽管部分细胞已无活力,但仍有部分细胞完好无损;这部分细胞被注入自体组织后,能够在局部血运建立之前通过渗透作用保持活力。脂肪细胞实质是处于一个脂肪细胞的培养基中,而细胞培养基总比一块移植物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因此脂肪细胞的存活是可能的”。

  1.2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概念: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cells,ASCs)是Zuk等学者[4]于2001年分离获得的干细胞,ASCs的性质由De Ugarte等[5]使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证明ASCs主要由间充质起源的细胞及少量其他细胞组成。Nakagami等[6]通过实验认为 ASCs大部分聚集在血管周围。在缺氧状态下ASCs释放的血管形成因子,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成为治疗局部缺血性疾病血管发生的最理想细胞来源。

  2.脂肪组织的获取、制备及注射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2.1脂肪组织的获取:现在认可的获取脂肪技术主要自两种:(1)传统的吸脂术,移植物为吸脂得到的半液态脂肪; (2)Coleman技术。Coleman SR发明的组织脂肪移植技术(structural fat grafting,SFG)于1988年被Clauser等报道,因为该技术保证脂肪的完整性,减少了脂肪破坏率和再吸收率,提高了脂肪成活率。1997年Coleman认为此技术是整形外科新进展性移植脂肪技术。自体脂肪移植是长期塑性的安全方法。而Pu等[7]也提出了Coleman技术优于传统的吸脂术的观点。

  2.2脂肪组织的注射技术:李青峰等[8]提出 “三低三多”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即“3Ls和3Ms”技术,该技术采用注射器低压抽吸获取脂肪,低速离心处理脂肪后,将处理过的脂肪每次低容量多隧道、多平面及多点注射到面部受区。使脂肪最大面积的接触周围环境。

  2.3脂肪组织的储存:有学者提出使用多次注射移植的方法解决脂肪移植后的吸收问题。一次手术获取额外的脂肪组织并将其储存,避免增加对供区的损伤。Macrae[9]等研究表明零度之下脂肪细胞中的线粒体活性较-32摄氏度活性强。Uiimann[10] 等也不建议移植冷冻时间太长的脂肪细胞。通过对比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储存方法:冷冻干燥法、甘油中储存和液氮中冻存,Atik[11]发现用液氮冻存的组织优于其他方法。4℃,-20℃和-80℃三个温度进行了比较,Erdim[12]发现不同的温度对组织活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储藏脂肪组织最有效温度是储存于4℃。

  3.促进脂肪移植物存活的药物及生长因子等研究

  3.1 VEGF和血管生成素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协同作用于血管的再生中。刘宇兰等[13]证实移植脂肪内注射携带VEGF的裸质粒,可生成具有活性的VEGF,对微血管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达到减少脂肪吸收率作用。1996年Davis发现了一种促进血管生成作用的糖蛋白,即血管生成-1(Ang-1)。郭杰等[14]研究表明注射Ang-1早期脂肪移植体血管密度可增加,成活率可提高。

  3.2 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增殖和分化前脂肪细胞,促进脂肪再血管化,可脂肪细胞的成活……杜学亮等[15]的研究表明用以多聚糖酐珠为药物载体的bFGF,能增加了微血管的数量,并缩短移植体缺血期。而且他的研究提出2μg bFGF对增加移植脂肪存活率有积极作用。

  3.4瘦素 血管内皮细胞是瘦素的靶细胞。有由肥胖基因(ob)编码,脂肪细胞释放的瘦素的瘦素受体。王友彬等[16]提出,作用于中枢靶细胞的瘦素可促进脂肪代谢,促进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加使速局部血管增生,增加血供,促进脂肪代谢。

  4.干细胞疗法:针对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Ogawa [17]提出:如果简单高效,无损伤获取并处理增殖细胞;如何分化干细胞成所需细胞及如何有效的建立起三维组织结构;如何保持细胞分化后的存活及组织的再生需要充分关注。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可由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化,干细胞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形成血管和脂肪组织,可满足软组织填充的要求。修复软组织的缺损的人类ASCs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组织,已于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使用。

  5.自体脂肪移植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5.1面部修复方面:4~6 mm脂肪珠在1986年被Ellenbogen使用,成功地修复鼻唇部皱褶、痤疮凹陷、眼睑下垂、面部皱纹、面部萎缩及凹陷的瘢痕等[18]。郑泉洲[19在2008年,通过临床观察280例756个部位病例的自体脂肪移植效果,认为面部修复,尤其是面部凹陷修复,使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效果理想。

  5.2皮肤损伤愈合方面:通过建立的建立猪皮肤损伤模型,方利君等[20]于伤后3,7,14d观察抽吸法脂肪治疗和剪切法脂肪治疗创面愈合情况。得出自体脂肪移植能提高局部皮肤愈合速度的结论,比较发现以剪切法效果更佳。自体微粒皮及脂肪混合移植被刘顺利等[21]使用修复深度烧伤创面,得出混合移植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能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质量,改善关节功能的结论。

  6 小结: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已较广泛于临床中使用。但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了移植成活率低等原因的限制。随着脂肪成活基础研究的发展、对脂肪细胞的损伤因素的研究和促进血管生成药物深入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但对于脂肪移植各因素如何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争议,仍无规范化指导。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针对脂肪干细胞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促进移植脂肪细胞成活的各种生长因子、药物的应用研究及脂肪干细胞组织工程学的深入探索,以及脂肪移植的相关实验及临床应用将给整形外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Illouz YG The fat cell" graft":a new technique to fill depressions 1986(01)

  2.戚可名,王雪,熊斌,等。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 应用[J]_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4,10(2):108.1lO.

  3.Ersek RA Transplantation of purified autologous fat:A three-year follow up is disappointing 1991。

  4.Zuk PA;Zhu M;Mizuno H Multilineage cells from human adipose tissue:implications for cell-based therapies 2001(02)

  5.de Ugarte DA;Alfonso Z;Zuk PA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stem cell mobilization-associated molecules on multi-lineage cells from adipose tissue and bone marrow 2003(2/3)

  6.Nakagami H;Morishita R;Maeda K 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 as a novel option forregenerative cell therapy 2006(02)

  7.Pu LLQ;Coleman SR;Cui XD Autologous Fat Grafts Harvested and Refined by the Coleman Technique:A

  Comparative Study 2008(03)

  8.Xie Y;Zheng DN;Li QF The effect of centrifugation on viability of fat grafts:an evaluation with the glucose transport test 2010(03)

  9.Macrae RE,Tholpady SS,Ogle RC,et a1.Experiment vivo fat graft preservation:effects and implications of cyropreserrvation.Ann Plazt Surg,2004,52(3):28l~282

  10.Uiimann Y,Shoshani O,Fodor L。et a1.Long-term fat preservation.J Drugs Dermatol,2004,3(3):266~269

  11.Atik B;O" ztu" rk G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for Long-Term Storage of Fat Grafts 2006(07)

  12.Erdim M;Tezel E;Numanoglu A The effects of the size of liposuction cannula on adipocyte survival an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fat graft storage :an experimental study 2009(09)

  13.刘宇兰,张一鸣,聂祝峰,等。重组人VEGF基因治疗提高游离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3):271-274.

  14.郭杰,马乐,郧人伟,血管生成素-1对移植颗粒脂肪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22(4):317-318

  15.杜学亮,罗少军,郝新光,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颗粒脂肪移植后血运重建过程中的作用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1(2):128.131.

  16.王友彬,赵敏,戚可名,等。瘦素促进移植颗粒脂肪组织血管增生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1):34~36

  17.Rei Ogawa The Importance of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ndVascularized Tissue Regeneration in the Field of Tissue Transplantation 2006

  18.Ellenbogen R Free autogenous pearl fat grafts in the face-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rediscovered technique 1986(03)

  19.郑泉洲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美容术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 2008(03)

  20.方利君,管新明,王秋旭 不同取材方法自体脂肪移植对皮肤损伤愈合影响的初步研究。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9(04)

  21.刘顺利,彭毅志,等。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2):122.125.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财经界》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财经界》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